建平农业网 >> 黑柯

20万泸西农民的增收路疏花卷耳

2022-08-26

20万泸西农民的增收路

基础设施加科技,特色产业富农民

入夏的第一场小雨,让挨来村前的几千亩豌豆更显苍翠。微风摇曳,藤蔓上的豆荚长得犹如一个个小风铃。

挎着篮子走进田间,与农作物打了半辈子交道的王留柱和赵长发为眼前的景象惊呆了。两人前后左右看了又看,甚至舍不得伸出手去摘。种地几十年,第一次看到这样好的庄稼。水肥加科技,长出的是好庄稼。放下篮子,两位农民喃喃自语。

挨来村是泸西县中枢镇一个偏僻的小山村,村前一片不算宽大的坝子里,是农民赖以生存的耕地。多年前,像该县10余个大小坝子一样,由于无沟无路,地势高低不平,每到旱季,农田里一片枯焦,几乎不能耕种任何庄稼。进入雨季后,随着降雨量的不断增加,坝子里经常积涝成灾,让农民们辛苦栽种了一季,眼看即将获取收成的庄稼被水淹没,造成减产绝收。数十万农民一年四季徘徊在贫困的边缘。

2002年以来,随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启动,泸西县先后筹措投入近2.2亿元,对该县数十万亩耕地展开综合治理。10余年间,遵从自然规律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,泸西县组织专业队伍,联动乡、村两级政府和基层组织,按照灌区、流域内科学规划,资金用途不乱等原则,积极探索农业综合开发与土地治理、扶贫开发等支农项目的相互配合,累计完成15.34万亩耕地的中低产田改造工程,改善农田灌溉面积13万余亩,使数十万亩的农田达到了田成方、路相通、渠相连、旱能灌、涝能排、渍能降、集中连片的农业耕作要求,变成旱涝保收、节水高效、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,帮助当地22万余依赖耕地而生存发展的农民走出了望天收的困境。

进行中低产田改造后的区域,周边的农民都脱贫了,生产劳动是机械化,村庄也越建越漂亮。近两年,跟随高产稳产农田建设步伐的加快,全县每年都有上百场科技培训,有10来个新品种推广,田里的收成一季比一季好,农民的收入也在增加。这是王留柱和赵长发等人的话。

当地的农民告诉我们,挨来村前的这片农田,是去年前后实施高产稳产改造的。改造之后,很快就加入到全县兴起的农业产业化行列,有了水、电、路等基础设施的支撑,再有农业科技加入,催生出高产稳产的优质水稻、杂交油菜、特色蔬菜和灯盏花、万寿菊、玫瑰花等10多个优势农业产业,不到两年就带富了周边的农民。

土地归并高效率,抛荒地变聚宝盆

红杏村是泸西县白水镇一个有着1032户且人多地少的大村庄,由于缺乏灌溉的沟渠和耕作道路,每到旱季,村里仅有的5000来亩农田多数抛荒,很难从中获得收益。

30多年前,依照肥瘦搭配的实际,全村农民的耕地被划分得零散而又狭小。每年的栽插和收割的季节,通常要辗转七八个不同的地块,转换数十道工序,农民所要付出的辛劳较多,农业生产的效率极其低下。什么时候能从繁重而又低效的农业生产中撤离出来呀?这样的生产生活实在太苦了。村民时常从心底里发出这样的感叹。

2009年秋,红杏村迎来了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。县、镇两级工作组相继走进村庄,询问农民沟要如何修、渠要怎样建,路该如何连?

早就尝够零散耕种的苦头了。应把土地归并起来,集中治理,待统一平整、修通水电路设施后,再整块分配,让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转移出来。县农发办项目管理人员与村干部马小九和马振华等人一拍即合。一个月后,深受村民拥护的《土地整理分配方案》出炉了,县里及时组织专业施工队伍依照《方案》开始修建基础设施及平整土地,加班加点地推进土地整理工程。待土地整理接近尾声时,镇里又派出50多名党员干部站在第三方的立场,充当丈量和记录等工作人员,将农民应得耕地划分到每户农民户头上,整个过程未出现争吵和矛盾纠纷。

再不用转换若干个地块了,一户人家就是一块地,无论耕种和租赁都很方便。也没有肥瘦之分了,整片坝子都接得上电、浇得上水,通得了路。拿到新的土地承包证,红杏村村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。从那以后,这个村农业生产的效率逐年提高,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飞速加快。到去年末,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6000元,比以前多了好几倍。

今年春夏之交,正是天旱少雨的季节。然而,那片往年季节性抛荒,只见黄土不见庄稼的坝子里,正生长着旺盛的蚕豆、豌豆、灯盏花、大蒜和黑麦草等粮食和经济作物。领我们参观特色产业的村党总支书记马振华轻松地说:现在耕作收获不费力了,家家户户都用上农机设备,往年抛荒的黄土地变成了聚宝盆,这也是农业综合开发探索、实践的结果。

财政资金作引导,农民走向专业化

每一片中低产田的改造,都将让一方农民脱困;每一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,都将给千家万户带来希望。民生财政,农民自觉,和产业的培育与壮大,是增收致富的几个要素。而在这些要素中,财政资金的投入,发挥着基础和特别重要的作用。这是泸西县多名基层干部的话。

在采访中,我们碰到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的几位同志。听他们讲,坐落在喀斯特熔岩地貌的泸西,是一个拥有42万人口,农民群众超过37万的贫困县。在整片土壤贫瘠,丘陵纵横的县域内,几乎每个村寨都像红杏村一样,人均拥有的土地资源不足1亩。要依靠极少的土地资源解决好数十万人吃饭和发展的问题,这个曾经以传统农业为主的贫困县,经历过太多尝试和探索,终于在国家和省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,走出了一条农业持续增产,农民不断增收的道路。

回顾走过的路,这些顶着草帽长期奔忙在田野的人不无欣慰。他们说,最近几年,随着农业综合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,泸西县相继筹措近亿元资金,通过财政补贴、贷款贴息等方式,稳步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,兴办企业,成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,培植优势特色产业,围绕特色蔬菜、优质稻米、畜禽养殖和生物制药原料等较为稳定的主导项目,推进标准化种(养)植、规模化发展,逐步使条块分割、零散经营的土地向生产能手和种(养)植大户集中,初步构建起依附于生产、加工和销售等环节的产业链。据统计,到今年一季度,实施过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的区域内,通过租赁、合作等方式集中耕作和经营的耕地已超过5万余亩,由数百个种(养)植大户和生产能手带领着成千上万的农民在不同的产业上忙碌,新增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价值超过20亿元,带动农民人均增收3600多元。

在开发那些需求旺盛,消费市场较远的产业方面,泸西县仍然以财政补贴和贷款贴息等方式,引进和扶持本地及外来的企业充当龙头联动外部市场,搭建企业 农户 基地 市场的发展模式,在当地形成较大的农业产业集群,定期将鲜活的农产品远销香港、台湾和马来西亚等地。2007年以来,通过财政资金的鼓励和拉动,该县启动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就达到12个。这些项目的实施,在有效壮大当地农业产业规模,增强农产品竞争力的同时,引领着大批农民步入专业化生产的历程。

南昌枯草热医院

南昌心境障碍医院

春夏季白癜风扩散怎么办

哈尔滨鸡眼医院

东莞全飞秒手术超全攻略拜拜吧眼镜君

友情链接